首页 > 科研动态 > 正文
新闻中心
院所风貌
+
科研动态

林化所承担的三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完成综合绩效评价

发布时间:2022-03-30 11:06阅读次数:
分享到:

3月17日,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组织专家线上对中国林科院林化所承担的“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人工林非木质林产资源高质化利用技术创新”“人工林剩余物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人工林非木质资源全产业链增质增效技术集成与示范”3个项目进行了综合绩效评价。专家组由来自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10位专家组成。科技部农村中心协调处杨经学处长、国家林草局科技司宋红竹二级巡视员出席会议并致辞。农村中心卢兵友处长和董文研究员详细介绍了本次项目综合绩效评价的要求。各项目负责人、课题负责人、项目骨干以及承担单位法人、项目管理办公室成员等均线上参会。

在综合绩效评价会上,3个项目负责人聚焦绩效“四问”,突出成果导向,就项目基本情况、目标和考核指标完成情况、主要研究成果及成效、经费使用、组织实施及管理等5个方面的情况进行了详细汇报。专家组一致认为项目完成了任务书规定的指标任务,数据详实,管理规范,三个项目间交流协作明显,一体化实施效果显著。

“人工林非木质林产资源高质化利用技术创新”项目针对人工林非木质资源利用率不高、精深加工产品少及产品附加值低等问题,突破了人工林树皮活性成分酶处理/超声波辅助耦合高效提取、林源活性成分高效提取和高值化利用、松脂油脂深加工利用等核心关键技术18项,其中14项达到国际先进或国际领先水平;申请国家发明专利76件、国际发明专利3件,获授权国家发明39件、国际发明专利2件;制订标准19项;鉴定新产品16个,开发新装置3套;发表论文134篇;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省部级以上人才称号11人;转让技术成果3项,建成中试生产线16条,培训人员200余人次。显著提高了林业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增强了林产品市场竞争力。

“人工林剩余物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项目针对我国人工林剩余物资源利用率低、产品附加值低、利用规模小和生产过程污染等问题展开联合攻关,研制高得率规模化清洁制浆、车用燃油挥发控制用木质活性炭等18项新技术,其中9项达到国际先进或国际领先水平;创制新产品17项;建成示范线8条,食用菌示范基地3个;研制标准11项;申请专利98件;发表论文148篇;获软件著作权2件;培养研究生58名,获得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励4项,技术成果在17家企业进行了转移转化。项目突破了资源利用率低、产品附加值低等人工林剩余物的加工利用技术瓶颈,构建了能耗降低、资源节约、生产安全、产品环保的技术创新链和产品创新链,大幅度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和产品的附加值。为实现人工林剩余物的高值化利用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人工林非木质资源全产业链增质增效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针对主要人工林非木质资源原料林培育经营粗放、产量和品质不稳定、精深加工产业化技术亟待优化升级等全产业链带动不足问题开展产业化技术集成与示范,突破并集成松脂、五倍子、肉桂原料林增产提质培育经营、高效分离及绿色精深加工利用等产业化关键技术12项,其中5项达到国际先进或国际领先水平;建立松脂、五倍子、肉桂等高效栽培标准示范基地11个,原料林示范面积22.02万亩,辐射推广106.71万亩;创制精深加工产品和材料23个;改造建立示范线9条;制定标准和规程20项;申请专利38件,其中发明专利36件,获授权专利5件;发表论文55篇,获软件著作权2件。“高产脂松脂原料林培育、减排减损及深加工增值增效集成示范技术”入选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在20余家企业进行了转移转化与示范推广,培训人员1700人次,约16000农民实现脱贫。显著提升了重要非木质资源培育和精深加工技术水平,明显促进了产业链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及林农增收致富。

地址:南京市玄武区锁金五村16号
电话:86-25-8548240186-25-85482666
邮编:210042
传真:86-25-85413445
Email:admin@icifp.cn
Copyright© 2008版权所有: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 苏ICP备08107184-11